小朋友齊聚大光沙灘見證海龜野放

友善海龜野放活動合影。(海生館提供)

康復玳瑁(H32)爬向大海。(海生館提供)

海保署和海生館裝設衛星追蹤器。(海生館提供)

四林國小師生參訪海生館水族實驗中心。(海生館提供)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與海洋保育署及海巡署等單位,攜手國小師生於後壁湖保育沙灘共同參與海龜野放活動。不僅展現臺灣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更讓校園學子親身體驗海洋保育行動,藉此拓展海洋保育和環境教育在全民扎根的深度與廣度。
本次野放的3隻保育類海龜,曾因網具纏繞和漂浮無法潛水等原因,經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通報,被地方政府送至海生館收容照護。經過海生館數月的悉心照顧,這些海龜已經康復,經評估後適合重返大海。因此特別藉由世界地球日這一天,結合了海洋保育及生態教育宣導,讓參與的六十名國小師生深刻體會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此次野放的一隻綠蠵龜,海保署和海生館也為其裝設衛星追蹤器,藉此瞭解其在臺灣的覓食場域和移動範圍。海生館助理研究員李宗賢表示,全球海龜保育工作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棲地劣化、氣候變遷、漁業混獲和海洋廢棄物等問題。此次野放的綠蠵龜,為臺灣周圍海域最常見的海龜,而臺灣附近海域及沙灘也是綠蠵龜遷移、攝食和產卵的重要場域,因此藉由海龜收容中心的參訪,讓學童明瞭臺灣海域的海龜面臨何種人類活動的威脅更是深具意義。
海生館將持續透過救援、收容、野放、科學研究、科普及教育推廣,深化民眾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關注。此次活動特別邀請屏東縣四林國小師生的參與,藉此協助非山非市學校之海洋教育發展,希望能讓海洋保育理念從校園扎根,讓更多人為地球環境永續來盡一份心力。
海生館表示,未來將持續與海洋保育署、海巡署保持密切的跨部會合作並攜手地方政府,讓海龜通報救援通報運作更為順暢。未來民眾若發現受傷海龜,可以撥打海巡署緊急報案專線「118」進行通報,讓海保救援網團隊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藉此幫助需要幫助的海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