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歪嘴斜不一定是中風!中醫輔助治療貝爾氏麻痺效果佳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中風常出現嘴歪眼斜,但出現嘴歪眼斜卻不一定是中風,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指出,中風所導致的嘴歪眼斜通常出現在臉下半部,且伴隨著手腳無力,而「貝爾氏麻痺」臉部的表情肌肉會同時受到影響。中醫在治療「貝爾氏麻痺」臨床上常會使用針灸治療,視情況可服用不同類型的中藥來調整體質、加強療效。
許益彰指出,顏面神經麻痺可以分成中樞型及周邊型,「中樞型」主要是因腦血管疾病或腫瘤等因素造成的,由於是顏面神經核以上受損,所以只有臉下半部的表情肌肉無力,而臉上半部通常是正常的,還會合併肢體無力、麻木、或其他神經學症狀。「周邊型」則是因感染、創傷、腫瘤、系統性疾病所造成,由於是顏面神經核以下受損,所以臉部的表情肌肉會同時受到影響。最常見的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就是「貝爾氏麻痺」,又稱為特發性顏面神經麻痺,發生原因尚未定論,目前認為是感染所致,也有學者認為跟自體免疫低落、局部循環不良有關。
許益彰表示,貝爾氏麻痺在發生後的前幾天,顏面肌肉無力的情形會逐漸惡化,約1周後症狀才會穩定,大部分會在第2、3周開始好轉。根據統計,在不接受治療的情況下約7成的病人會在3到6個月內自行痊癒,若接受治療則有超過8成病人可治癒,但如果年紀大於40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不良、顏面神經麻痺較嚴重等因素則可能會影響預後,部分病人可能會恢復不良或留下後遺症。
許益彰說,中醫古籍將顏面神經麻痺稱為「面癱」、「口歪」、「吊線風」、「歪咀風」等病名,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正氣(抵抗力)不足、脈絡空虛,加上外來的風、寒、濕、熱等邪氣(致病原)乘虛而入、阻滯經絡,使顏面部的氣血痺阻,筋脈失養進而導致肌肉失去正常的功能。總體而言,治療原則會以「扶正」、「祛邪」、「疏通經絡」為主,針對病人體質、病邪的種類及局部經絡痺阻的程度作綜合的考量,臨床上常會使用針灸治療,視情況可服用不同類型的中藥來調整體質、加強療效。且研究顯示,中醫針灸對於人體神經系統的治療效果良好,且越早進行針灸介入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許益彰提醒貝爾氏麻痺患者,除及早接受診斷及治療,居家保健也相當重要,尤其是眼睛的護理,由於發病後眼瞼閉合不良,淚液容易蒸發導致眼球乾燥發炎甚至角膜潰瘍,所以平常可以使用人工淚液,晚上睡覺時可以用乾淨紗布覆蓋保護眼睛。另外,平常也要避免患側吹風受寒,適當熱敷及按摩來改善循環,同時盡可能去活動表情肌肉,如此大多數病人都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

許益彰表示中醫在治療「貝爾氏麻痺」臨床上常會使用針灸治療,視情況可服用不同類型的中藥來調整體質、加強療效。

許益彰強調眼歪嘴斜不一定是中風!可能是「貝爾氏麻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