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又累又喘 奇美醫學中心以早期介入復健治療加速康復

2022-09-19 19:03 黃緒勳 記者

董宥汝說,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又累又喘,早期介入復健治療加速康復。(記者黃緒勳攝)
 【本報記者黃緒勳台南報導】長新冠染疫康復後遺症值得正視,吞嚥困難、疲倦、呼吸困難,影響日常生活,不僅造成病人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影響工作產能導致收入減少。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董宥汝說,若早期介入復健治療,可以提升生活品質,減少未來長期醫療 依賴的需求,促進整體生存率與身心健康。

 董宥汝指出,74歲田先生今(111)年6月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因情況嚴重,住院期間插管轉至加護病房治療。加護病房階段,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即早期介入,針對胸腔復健、關節活動度、肌力維持加強訓練。

 董宥汝表示,生命徵象穩定且拔除氣管內管後轉入普通病房,並持續心肺功能、關節活動度、肌力及日常生活訓練,吞嚥評估發現田先生出現進食困難的問題,且有嗆咳風險,因此進行吞嚥治療。出院前,田先生的動作與吞嚥功能已慢慢恢復。

 董宥汝表示,然而,出院後田先生還是經常感到疲累、胸悶、無力,因此到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持續進行心肺功能復健。一開始田先生幾乎都只能在輪椅上活動,經過訓練後已經能踩腳踏車,甚至是站立走幾步路,田先生信心大增,更加願意參與復健,在完整生命徵象監控的訓練環境下,持續訓練,期望自己早日能重返日常生活。

 董宥汝說,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台灣本土疫情也從去(110)年五月開始爆發,確診人數持續增加。不論是何種形態的病毒株,都有相當比例的病人在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後留下後遺症。

 董宥汝說,其中包含:肌肉骨骼、心肺功能、認知功能(腦霧)、神經、精神症狀等,一般來說超過3個月以上即可認定為長新冠後遺症,症狀平均持續4至5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