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桃園海岸永續治理論壇登場 產官學分享治理經驗

2022-09-19 17:47 鍾春蘭 記者

【本報記者鍾春蘭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19日在國立中央大學羅家倫講堂舉辦「2022桃園海岸永續治理論壇」,邀請產、官及學界等20位專家學者,針對海岸生態保育、海域智慧監測、海洋污染防治及海岸環境教育等4大主題,分享研究調查成果及保育防治經驗,全場超過200人共襄盛舉,展現國人對海岸保育議題的重視與熱情。此外,為加強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桃園市政府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簽署「USR合作協議書」,打破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藩籬,鼓勵師生組成計畫與執行團隊,主動走入海岸社區,發掘在地特色DNA,培育在地創生人才,創造就業與創業機會,減緩城鄉失衡,促進海岸地區之永續發展。

 

鄭文燦市長表示,桃園海岸總長46公里,除了藻礁、濕地、沙丘等珍貴自然資源,還有石滬群、客家牽罟等獨特海岸文化。市府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資產,103年公告「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但保護區的劃定只是開始,實質保護作為才是挑戰。市府保育作為包括設置水質監測站、創設貓頭鷹稽查專案、海污應變定期演練、成立生態保育隊、設立藻礁巡護工作、啟動藻礁調查研究等,使得區內物種數從129種大幅躍升至345種,物種多樣性成長2.7倍,所產生的外溢效果讓大潭藻礁生態也變好;104年公告「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拆除非法魚塭,「以鳥為本」成功復育22公頃濕地面積,水鳥造訪數量超過1萬隻,相較復育前成長2.3倍、鳥種紀錄快速增加到241種,連續4年榮獲內政部營建署評鑑全國特優;歷時3年已修復新屋10 座石滬,總長度達2,190公尺,是臺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新屋蚵間123456 號石滬已登錄為文化景觀,傳承新屋百年石滬文化。109年公告「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是全國唯一以沙丘為保護標的的地質公園,總長8.1公里、高度可達20公尺,是目前全國最寬廣、最完整的沙丘地形,今年10月將主辦「第22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加強行銷臺版撒哈拉沙漠。

 

為了整合運用海岸環境資訊,市府率全國之先,108年啟用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規劃建置11座海岸水質監測站、5座海象監測站、無人機及CCTV即時監視設備等,運用物聯網(IoT)技術,接收、保存各項環境監測數據,建構全國最完整的海岸環境監測網。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以人工智慧演算法(AI)整理、儲存、處理,達到海洋污染擴散模擬、海水水質污染預警、海洋環境品質預測及危險海象即時示警與救災搜救等4大功能,做為海岸管理決策的參考依據。目前海象監測站已完成2座,海岸水質監測站已完成6座,預計111年可全部佈建完成。

 

 

環保局長呂理德表示,為了提升全民海洋環境教育,本府海管處盤點海岸被荒廢的老舊建物,先透過取得產權,再配合周邊環教需求整修改造,活化轉型為各類環教場館,重新賦予新生命,例如永興垃圾掩埋場成為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蚵一哨所成為新屋石滬故事館、海巡基地成為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海水浴場遊客中心成為草漯沙丘地景觀音展示館。目前5大環教場域皆已全部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無論是數量及密度都居全國之冠,建構全國最大的海岸生態教育廊帶。另藉由打造友善、安全的自行車路網,串聯各個環教景點,並引入民間企業經營管理,提升公共服務品質,主動與KKday線上平台合作,發行電子旅遊套票,創造零接觸消費新價值,已成功帶動海岸觀光旅遊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