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石滬捕魚趣  傳承百年石滬文化

2020-08-02 16:52 鍾春蘭 記者

【本報記者鍾春蘭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今(2)日於新屋百年石滬群舉辦新屋石滬捕魚趣,相揪一起來守滬活動,桃園市長鄭文燦到場感謝老師傅們不畏辛勞的修築石滬,市長也在耆老的解說帶領下,親自參與體驗修滬過程,並為新屋石滬上香祈福,期許所有石滬都能全部修復,並公告為文化景觀加強保護,新屋石滬故事館也將於明年3月開館,傳承百年石滬文化,同時帶動新屋沿海觀光產業發展。

 

鄭文燦市長說,位於新屋區的石滬可追溯至清領時期,是先民利用海邊常見的鵝卵石,在潮間帶堆砌而成弧形的石堤,魚群藉由漲潮漲退進入石滬並困於滬內,退潮時漁民便可用牽網方式捕撈受困的魚群,當漁獲較多時,除了供家人食用、分送鄰里外,亦賣給魚販貼補家用,全盛時期石滬可多達40餘座,然而受到現代化漁業之影響,看天吃飯的石滬漁業於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已成少數,保存完整且仍然維持正常管理運作的石滬也難以找到,至今新屋石滬僅留11座較完整,9座位於蚵間里,2座位於深圳里,其他年久失修僅剩滬堤基座,甚至連殘跡亦不復見。市府在10848日將新屋蚵間石滬群中現況較佳的236號石滬,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登錄為文化景觀,藉此加強對石滬的保護。

 

桃園石滬協會理事長許仁郎說,新屋蚵間石滬群屬於家族滬,是依憑家族之力建造而成,建造規模較其他區域之石滬為小,在修滬人力凋零且缺乏,以及相關傳統技藝或知識缺乏系統化保存的環境下,要如何保存石滬、傳承漁滬文化是重要的課題,石滬協會自108年起即接受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委託進行236號石滬之修復工作,並自費自力完成1號石滬的修復,其中3號石滬更於修復期間的10958日捕撈多達上千斤漁獲,除部分由里民分食外,其他都賣給魚販,發了一筆小財。

 

環保局局長呂理德說,新屋石滬群不僅蘊含人文風采,也是觀察潮間帶生態的好去處,石滬堆疊過程中產生的縫隙宛如人工育嬰房,能讓海洋生物躲避,滬堤上石蚵、笠螺、蝦、蟹等亦相當常見,亦不時能發現海葵、海星、章魚等嬌客的蹤跡,更可於夜晚退潮時由滬主帶領,體驗夜捉斑節蝦的樂趣。藉由政府部門串連在地團體合作,共同行銷,是促成新屋石滬文化創生永續發展必經之途。透過保存石滬、修護技藝傳承、維護景觀生態等作為,結合體驗活動、新屋石滬故事館、影片媒宣等動、靜態方式,創造桃園海岸新話題,吸引民眾認識新屋石滬的美及重視文化傳承,有了年輕人的投入,地方才能逐步發展特色產業,讓居民自主推動社區產業永續發展。

 

新屋區客家人口比例高達8成多,發展出獨特海洋客家文化,混居其中勤奮節儉的閩南人在築石滬方面亦功不可沒,為了新屋石滬文化的永續發展,攜手合作,啟動修滬技藝傳承的再生契機及地方創生,未來將以1年修復1座的目標,逐年完成新屋沿海共11座石滬的修護,並全數納入文化資產,打造屬於桃園海岸的「海上長城」,目前已將蚵一哨所改建活化成新屋石滬故事館,目前已與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共同提案向行政院環保署申請環教場所認證,預計於明年3月正式開館營運,繼續傳承百年石滬文化,同時鼓勵社區參與發展生態旅遊,活絡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