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紫斑蝶六月大遷徒籲請開車慢行

2025-05-25 14:33:09 陳明道 記者

今年六月,墾丁國家公園將迎來新一波紫斑蝶遷徙高峰,飛越台26線南灣段與屏200縣道等路段。(墾管處提供)

墾管處昨日呼籲駕駛人護蝶期間放慢車速,避免路殺,共同守護這群天空中的旅人。(墾管處提供)

核三廠內小紫斑蝶的幼蟲食草「盤龍木」生長繁茂,意外成為其重要繁殖地。(墾管處提供)

墾管處保育研究員謝桂禎指導地方居民,手把手培力在地社群,逐漸具備了如公民科學家般的觀察力與資料素養。(墾管處提供)

昆蟲學家斜槓導演詹家龍進行紫斑蝶組成遷徙、路殺、越冬谷地及繁殖地調查,製作生態紀錄片《消失的紫斑蝶》,補上紫斑蝶恆春半島這塊拼圖。。(墾管處提供)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國家公園署預估今年六月,墾丁國家公園將迎來新一波紫斑蝶遷徙高峰,飛越台26線南灣段與屏200縣道等路段,墾管處昨日呼籲駕駛人護蝶期間放慢車速,避免路殺,共同守護這群天空中的旅人。
墾管處長陳乾隆昨日發布墾丁國家公園「蝴蝶效應」進行式,從路殺危機到公私協力共守紫斑蝶,2021年夏天,墾管處同仁意外目睹大量紫斑蝶過境,卻慘遭路殺的畫面,當時恆春半島對紫斑蝶的生態資料仍是一片空白。
墾管處結合學者專家、民間單位與社區解說員,建構紫斑蝶生態資訊與保育監測網,推動跨機關合作與公民科學參與,掀起了一場蝴蝶效應般的紫斑蝶保育,補足臺灣紫斑蝶調查所缺的恆春半島拼圖。一群紫斑蝶煽動一座國家公園。紫斑蝶在墾丁國家公園成了這樣的觸發點。
墾管處自2022年起委託昆蟲學家斜槓導演詹家龍進行紫斑蝶組成遷徙、路殺、越冬谷地及繁殖地等基礎調查,亦將成果也收錄於其五年製作於接案前就籌劃的生態紀錄片《消失的紫斑蝶》,補上紫斑蝶恆春半島這塊拼圖。
2024年紫斑蝶棲地調查發現,南灣路段的紫斑蝶主要來自核三廠,更發現核三廠內小紫斑蝶的幼蟲食草「盤龍木」生長繁茂,意外成為其重要繁殖地。為減少紫斑蝶路殺風險,墾管處與核三廠合作,於核三廠與台26線公路交接處,架設蝴蝶防護網,並簽署紫斑蝶保育合作備忘錄,實踐跨機關協力生態保育模式。
墾丁國家公園透過生態旅遊方式,與在地居民建立堅韌的夥伴關係。如今,解說員們不再只是觀察者,更是記錄者、守護者及教育者,九棚社區位於墾丁國家公園邊陲,當地居民積極推動生態旅遊,如今成為紫斑蝶保育的重要據點之一,並已累積兩年遷徙監測紀錄。
2023年6月與7月地方解說員們首次大串聯進行紫斑蝶遷移監測,利用即時群組通報,實際記錄到紫斑蝶由佳樂水飛越九棚至台東南田的完整遷徙路徑,部分地區更達每分鐘300隻以上的驚人數量,並同步通報路殺熱點,展現公民科學力量。
墾管處保育研究員謝桂禎,親自指導地方居民進行解說員監測與記錄訓練,從認識蝶類生態到資料紀錄與分析,手把手培力在地社群,讓原本對蝴蝶僅有感性認識的居民,逐漸具備了如公民科學家般的觀察力與資料素養,真正讓保育從基層萌芽、向外擴散。墾管處正規劃展開紫斑蝶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試圖從基因中追溯大紫斑蝶的消逝軌跡,預防其他物種步入同樣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