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沿海仔稚魚首見含微塑膠

2025-04-23 18:22:05 陳明道 記者

在各種海水仔稚魚苗消化道中所觀察到的各類微塑膠實例(海生館提供)

圖2海水仔稚魚苗消化系統中微塑膠的顏色、形狀及聚合物類型分析(海生館提供)

這是臺灣首度針對魚類仔魚與稚魚所進行的微塑膠污染調查,補足了過去資料的缺口,同時也顯示沙質海岸受到人為污染的問題相當嚴重。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刊登在知名的國際海洋期刊《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海生館提供)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最新研究發現,台灣沿海的仔、稚魚體內首次檢出微塑膠。由海生館研究員呂明毅博士領銜的團隊,在高雄茄萣海域採集 173 尾仔稚魚樣本,其中有 21.39% 魚體含有微塑膠,平均每尾檢出 1.59 顆微粒,顯示海洋污染已滲透至生態系的起始環節。
研究團隊採用鹼性消化法、顯微鏡觀察與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進行分析,在 20 種魚類中共發現 59 顆微塑膠。以棲息於沙泥底質的長絲鑽嘴魚(Gerres filamentosus)污染最為嚴重,每尾平均含有 1.75 顆微塑膠。這些微粒多呈透明或白色(54.24%),以纖維狀為主(占 89.83%),主要成分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常見於寶特瓶及合成纖維製品中
研究指出,魚苗體型愈大、發育愈成熟,體內檢出微塑膠的機率也愈高,而稚魚因攝食行為更易誤食漂浮微粒,檢出率顯著高於仔魚。此發現突顯微塑膠對魚類早期發育的潛在風險,對整體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永續發展恐構成長遠威脅。
海生館強調,這是台灣首度針對仔與稚魚族群進行的微塑膠污染調查,填補過往資料空白,也凸顯沙質海岸區域受人為污染的嚴峻情況。該研究成果已於 2025 年 4 月刊登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區域海洋科學研究》(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詳見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rsma.2025.104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