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鯨魚出沒恆春逾千年

2022-03-22 18:19 陳明道 記者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恆春半島千年來「鯨魚」春遊南灣海域,從不間斷來拜年,日昨琅嶠文史工作者念吉成老師受邀談恆春半島鯨魚史話,談到捕鯨存在人類社會,已有千年歷史的漁獵活動,早期排灣族群有Veneku,形容非常大的魚。還說只要聽得遠方山下Ljavek Ruderutan海浪發出可怕嗡嗡聲,不出三天,颱風即至。
念吉成驚嘆的是原來恆春半島的排灣族鯨魚文化,雖然只是口傳,沒有自己的文字記錄,但從流傳的族語與氣象生活應用,可以證實大魚至少已存在恆春南灣海 域數千年以上歷史,誰還能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族社群是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呢? 
日治時期大正2年(1913)「臺灣海陸產業株式會社」派出石油發動機母船「大豐丸」到恆春開辦捕撈事業,為恆春捕鯨揭開序幕。第一階段臺灣捕鯨事業直至昭和17年(1942)因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曾訪問恆春老街許兆祥醫師生前表示,其先父許順吉日治時期創作《恆春小調》描繪恆春半島鯨魚生態。這是恆春鯨魚最早的文字記載。
鯨魚洄游路線以環恆春半島的黑潮流域為主。捕鯨作業總在每年農曆年後,國曆一到三月間,天氣暖和六月仍可發現鯨蹤。鯨豚成群悠游追逐,習慣躍出水面向空中噴水,還會喜悅優游擺尾拍擊水面後再潛入海底,節奏優美,一次潛入大海,可以三十分鐘以上。當捕鯨人只要發現遠方海面天空出現霧氣,即可能為鯨豚出沒天象。
2018年文史工作者念老師深入排灣的四林格社部落採集,76歲耆老許加平受訪時表示部落有處濕地,有豐富湧泉,水量巨大,先族人稱此幾乎可以養巨大Djuvuku鯨魚。也有濕地草茂盛柔軟,先族人讚嘆如站在巨大Djuvuku鯨魚柔軟肚子,故名「鯨魚肚皮」、「鯨魚草原」。

 

二條隱約的岩礁即為昔日南灣東洋補鯨株式會社港遺址。(念吉成提供)

1955年3月1日在鵝鑾鼻燈樓港前捕獲的大鯨魚。(念吉成提供)

第一階段臺灣捕鯨事業直至昭和17年(1942)因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念吉成提供)

第一階段臺灣捕鯨事業直至昭和17年(1942)因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念吉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