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者易有「吞嚥障礙」 常嗆到是警訊 洪鈞培講座 

2022-01-09 14:49 吳思儒 記者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凶手。專家說,高齡者想預防肌少症,有必要先關注咀嚼吞嚥功能,如果出現「老嚥」,除了注意營養攝取,食物料理也別太硬、太乾、太淡,才能達到「吃得夠、吃得巧、吃得對、吃得下」的目標。

 

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接受洪鈞培文教基金會邀請,12月12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演講廳,主講「恢復健康.快樂生活」王亭貴教授以多年從事復健醫療、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進入 30 歲之後,身體的肌肉就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而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8%左右的速度流失,,而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若沒有定期運動盡可能減少肌肉的流失,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 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也會影響到活動力與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增加慢性疾病、認知功能礙、死亡等風險。以下就來看看肌少症有什麼徵兆,及可能造成肌少症的潛在問題。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

 

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

 

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

 

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

 

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

 

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

 

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

 

 

 

吞嚥障礙的症狀:

 

1.咀嚼或吞嚥時,口腔動作過多或不足。

 

2.吞嚥反射啟動困難。

 

3.進餐中或進餐後,常出現咳嗽或嗆咳。

 

4.每餐後在舌面上,仍殘留許多食物。

 

5.食物堆在口腔內的一側不自覺,或咀嚼中食物往外掉落。

 

6.平時有流口水情形。

 

7.進食完後發聲會有咕嚕聲。

 

8.慢性呼吸窘迫。

 

9.常常發燒或感染肺炎。

 

懷疑有吞嚥障礙時,需要掛號耳鼻喉科、諮詢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接受評估與治療。目前針對吞嚥障礙,有這些治療方式:

 

1.口腔進食方式: 依吞嚥因難原因,訓練相關肌肉協調性,或是調整進食方式及選擇食物。包括找到最佳的吞嚥姿勢,以及口中食物放置位置,也要選擇適當的食物性質與食器。

 

2.非口腔進食方式: 短期可利用鼻管進食,等到吞嚥功能有所改善,或在學習吞嚥技巧後,可安全進食再拔除鼻管,所以請大家了解,鼻管只是應用的工具,可以因應狀況拔除了喔。

 

語言治療師張詠絜提醒,不要以為可以吃就好了,長輩長期不下、吃不好,會引起營養不良,尤其是現在討論會引起更多退化的肌少症,也與吞嚥障礙有關,嚴重的話,甚至還有肺炎的可能。 所以一旦發現長輩怪怪的,一定要趕快尋求專業的協助,長輩不僅吃得下,還要吃得安全,讓長輩安享晚年,我們也能照顧得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