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治療應提早藥物介入 有機會降低癌化風險 洪鈞培講座

2021-04-08 21:32 鍾春蘭 記者

健檢項目常見肝指數結果,若介於正常範圍,不免讓人鬆口氣,自覺肝臟健康。不過醫師提醒,肝功能指數正常不代表沒有感染到慢性肝炎病毒,也不代表沒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估計國內B型肝炎感染者超過200萬人,但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多達3040萬人。

 

洪鈞培文教基金會314日邀請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主講「肝臟健康.快樂生活」。高嘉宏教授以其多年從事肝臟疾病醫療、研究、教學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在台灣的肝硬化與肝癌病患中,約有6成與B型肝炎相關、約3成左右與C型肝炎相關,從造成的嚴重性來看,B肝防治確實相當重要。

  

理論上,所有的感染症都需要接受治療,因為只要身上帶有病毒,就有潛在的風險,雖說病毒本身不會直接對肝臟造成傷害,但卻會激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去辨識肝細胞內的病毒,進而攻擊肝細胞引發肝炎,使肝功能受到影響,可能導致猛爆性肝炎或轉變成慢性肝炎,甚至導致肝硬化跟肝癌。

  

要知道是否受B肝感染,會檢測血液中是否有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若為陽性,需要進一步檢測e抗原,若e抗原呈陽性,表示病毒複製狀態活躍、傳染性高;同時,會進行B肝病毒(HBV DNA)檢測,若病毒濃度有明顯上升,會再檢測病患的肝發炎指數。當肝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兩倍,就接近治療條件。

  

以現行健保給付的標準來看,目前是針對比較容易進展到肝硬化、肝癌風險的B肝族群予以投藥。

  

目前健保所給付的B肝治療藥物有兩大類,包括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現行仍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干擾素的使用狀況較少,原因是國內大部分的病患屬於e抗原陰性,而干擾素治療對e抗原陰性的治療效果並不好。

 

   

但若為e抗原陽性,且肝功能較好的年輕族群,因為免疫反應較強,基於干擾素是屬於免疫調節劑類,使用時能增加身體的免疫系統對B肝的控制能力,效果反而較佳。過去研究發現,若施打一年的干擾素,約34成機率,能讓病患的e抗原血清轉換,達到治療的標準,有機會達到一輩子不用吃藥的好處。

   

至於臨床使用較多的抗病毒藥物,基本上是把病患體內的病毒壓制下來,以避免引發肝硬化、肝癌等後續病程。只是,現在所有的病毒藥物都只能抑制病毒複製,卻對細胞核內的cccDNA起不了作用,無法趕盡殺絕,只能讓它處於冬眠狀態,一旦藥物停止,病毒又會復活。

   

對於某些病患來說,確實需要長期用藥(超過3年以上),目前B肝的治療準則建議,對於肝硬化的病患,因為下一階段就是肝癌,若不將體內的病毒壓制下來,讓發炎狀況持續,肝硬化的嚴重度就會加劇並往下進行,因此必須一輩子用藥,控制病情。

  

另一群屬於e抗原陽性的病患,治療目標為讓e抗原消失後,要再多吃一年當作鞏固治療,不過,停藥後有3成左右的機會復發,仍需定期追蹤。至於e抗原陰性,沒有肝硬化,目前健保給予用藥3年,停藥後,約有56成患者體內的病毒量會復發。

   

高嘉宏說基本上,B型肝炎屬於慢性病,當前需要長期用藥,才能減少復發風險。否則每次復發都有1%2%的機率會造成猛爆性肝炎、肝衰竭或死亡。而擅自停藥,就會產生這些風險,請務必遵從醫師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