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科研成果百大亮點齊放 產研共拚區域創新

2020-11-29 14:26 許亞弟 記者

[本報記者許亞第台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屬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聯合舉辦「農糧作物生產區域發展」成果發表記者會,展場設計包含五大主題,分別是「優質保健」、「高效省工」、「安全友善」、「多元價值」、「放眼國際」、內含共計23項實體成果,並提供農糧百大亮點線上成果展,展出迄今已經完成之重要成果,包括水稻、雜糧、果樹、蔬菜、花卉、種苗、有機友善、農機推動等,豐富多元,實質展現我國於農糧領域之軟實力。讓各界人士能夠隨時隨地共享區域農業之創新成果。尤其近幾年因氣候變遷、今年的疫情又引發國際糧食安全之虞,農糧為國家之本,農委會所屬研究機構更致力以「科技」應變糧食供應型態的調整,維護生產環境「永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長期推動「建立農糧作物生產區域發展」科技綱要計畫,因應各區域的農、水、土環境不同,連結土壤、水文與氣候特性,建議農民依區域的特性種植適合的作物與安全管理技術,提供國人安全、豐富多元化的特色農產品。

  農業試驗所所長林學詩表示,農糧科技研究即是從人、土、水方面建構農業環境,強化區域更精準的農業,透過發展優勢作物品種、產銷經營鏈結內外銷、培養地力提升資材效率、協助有機農業經營、利用省工自動化機械輔助台灣小農制度,以及善用國家作物種原庫等六大方向,繼續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將更好的作物、栽培技術提供給農民應用,讓社會大眾共享施政成果。例如,配合大糧倉計畫推動雜糧作物推廣研發之大豆選別分級設備,已能代替挑選人力,做到分層選別、物料分流,作業能力每小時可達200KG以上,選別精度亦達99%,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選豆效率;作物育種方面有蓮霧台農3號(黑糖芭比),外觀亮麗、風味佳、低溫受害率及夏果病變率較低,實質提高農民收益、得以調節市場產期,成為消費者常年皆可購買之品種。

此外,青油菜台南四號兼具口感、好種、耐濕與收穫時間短等特點,適合有機栽種,成為校園營養午餐菜單上的新寵兒;而農環計畫下研發的質譜快檢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將過去3至7天才能出具之報告,縮短至10至15分鐘,除抽檢量能提升,也能即時守護民眾食安權益,目前在批發市場及大的農民團體集貨場也都積極使用。
農糧產品是台灣農業中生產面積最多、從業人數最多、亦是產值最大的區塊,因此農糧領域一直是科技計畫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過去務農強調「順天時、量地利」,如今農業科技人員透過科技數據、技術分析、生產評估,改變農業新世代的運作模式,創造台灣農產品新價值,林學詩歡迎各界踴躍來瞭解農糧科研成果。

農委會所屬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聯合舉辦「農糧作物生產區域發展」成果發表記者會,在副主委陳駿季見證下,全省各地農改場場長大集合。[記者許亞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