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形同慢性病 中斷治療視力將倒退嚕 洪鈞培講座

2020-10-26 21:31 鍾春蘭 記者

【本報記者鍾春蘭綜合報導】洪鈞培文教基金會9月13日邀請基隆長庚紀念醫院院長賴旗俊主講「視力健康‧快樂生活」賴旗俊教授以多年從事眼科疾病醫療、研究、教學及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聽眾獲益良多。

 

大家對於眼睛的健康檢查,印象大概都停留在視力表、光學檢查,但其實眼睛是非常複雜的器官,需要的檢查、精密度不會比其他的身體檢查少。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就是常常被大家忽略、但是可以看出疾病因子的「視野檢查」。

一般來說,眼科檢查會有視力檢查、眼壓檢查跟眼底檢查,視力檢查除了看視力表之外,還要坐上驗光儀,看機器裡面的氣球或是小房子,來確認遠視、近視、散光的度數。這項檢查非常普遍,基本上專業的眼鏡行也可以操作,方便配眼鏡的時候使用。 不過眼睛的疾病除了近視、遠視之外,還有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這些疾病的早期症狀都不明顯,甚至很容易被忽略,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併發症,所以到健檢中心時,多半還會再做眼壓檢查跟眼底檢查。

 

眼壓的測量分成2種方式,第一種接觸式的眼壓計測量的是眼球的硬度,也就是利用壓平角膜所需要的力量、再去換算眼球本身的壓力;做這項測驗時,眼球必須保持直視前方、不用刻意睜大眼睛或是瞇眼,保持正常的開合即可。另一種方式是非接觸式的眼壓計,用一股噴出的空氣來壓平角膜。

 

通常會把20~21mmHg以下的眼壓稱為正常眼壓,超過這個標準就有青光眼的風險,但其實每個人的視神經對於眼壓的承受標準不一樣,所以低眼壓得到青光眼的比例也非常高;建議如果兩眼的眼壓值差超過4mmHg,或是定期檢查時,數值高出上次檢查的值太多,就需要注意。

 

眼底檢查跟視野檢查 眼底指的是視網膜、視神經及脈絡膜等部分,視網膜負責視覺投影,脈絡膜則是供應養分、氧氣的來源。透過眼底的攝影檢查,可以清楚的看到視網膜、黃斑部、視神經、脈絡膜的血管、形狀、顏色是不是有異常,進而檢查出各種問題。

 

像是視網膜破洞、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炎,甚至是眼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都可以透過眼底細微的血管變化看出來,有些人就是因為視力模糊去檢查,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反過來說,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透過眼底檢查得知自己現在身體狀況控制的怎麼樣。

 

  「黃斑部」是人類視網膜中央的感光區,佈滿人體最精密的錐狀感光細胞,負責將看到的訊息傳遞至腦部,人的眼睛就像即時轉播相機,黃斑部如相機的底片,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因黃斑部產生病灶導致中心視力衰退的疾病。好發50歲以上的族群,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退化,是導致老年族群失明的主因。此外眼睛有兩個,常常很多人一個眼睛有問題,便改用好的眼睛看而忽略了問題的眼睛,導致延誤就醫。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會出現滲水、出血甚至長出新生血管的徵狀,造成視網膜水腫,甚至發生局部剝離狀況,其病程變化快速,症狀惡化時會產生塊狀黑點遮住中心視線,即中心盲點,最後由小黑點變成大黑影而喪失中心視力,會在短時間內造成中心視力嚴重受損,應立即接受治療。

 

黃斑部病變的最新治療方法是使用「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直接作用於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可使脈絡膜新生血管萎縮,且結疤較小,病人的視力進步機會較大,是目前治療黃斑部病變的首選。患者如果發現有單眼視物扭曲變形、視野出現中央暗影甚至中央視力模糊等現象,便是嚴重黃斑部病變的前兆,應立即求助眼科醫師且接受積極治療。

 

黃斑部病變有乾、濕之分,其中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要掌握治療先機。賴旗俊表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因脈絡膜病變,產生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因脆弱、受傷出血,滲漏蛋白質,導致黃斑部水腫,因此藉由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以延緩視力惡化。

 

今年六月起,健保給付放寬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針數,從原本的一隻眼睛可注射7針,放寬到14針,賴旗俊表示,通常病患需連續施打3針,評估藥物反應之後,視個案情況決定施打的間隔時間,最長可間隔至四個月,或者每月回診視需要時再施打。八成的病患可以維持或延緩病程惡化。

 

黃斑部病變形同慢性病,必須長期追蹤治療,濕性黃斑部病變一旦中斷治療,視力下降難以挽回,再重啟治療等於是倒退起跑點好幾步。根據研究,不治療的人兩年內失明的比率高達95%,增加跌倒、車禍等風險,往後將增加家人的照顧負荷,因此千萬別拿視力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