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重建創奇蹟 讓殘缺重獲功能 洪鈞培講座

2020-09-25 09:50 鍾春蘭 記者

【本報記者鍾春蘭綜合報導】洪鈞培文教基金會7月26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鄭明輝教授主講『整形重建・快樂生活』,鄭明輝教授以其多年從事整形外科醫療、研究、教學、服務的經驗與背景分享心得,民眾獲益良多。

 

在台灣,整形外科醫師不僅僅製造美也要救醜。整型外科中的顯微重建,包含困難的顏面及肢體重建,包括外傷重建、嚴重燒燙傷、及頭頸癌的重建等。這些患者通常很自卑,幾乎沒辦法走入人群,甚至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品質。所以在這方面,重建患者希望,讓他們有機會能融入社會。

 

如果患者顏面缺損到整個下巴都沒有了,既不能吃東西,口水也一直流,每天只戴個口罩無法出門。在手術技巧部份,可結合高科技的3D列印,把缺損的區塊做好模型,再利用顯微技術,做一個接近完整的下巴,讓他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之後再透過其他相關科別的協助,包括口腔外科、植牙等等,讓他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若是整個顏面嚴重燒燙傷,如失去鼻子耳朵等等,甚至及先天顏面畸形傷殘如嚴重神經纖維瘤、血管瘤這種很困難病症,唯一最佳的方式就是做臉部移植,但困難很多,需多團隊跨科合作,手術本身也要面對很大的挑戰,所以是一個極困難的手術。因為國外手臂移植在西元1998年已經開始;臉移植也從2005年開始成功嘗試,目前全世界已累積三十多例。

 

乳癌患者在得知罹癌時,除了震驚,更要獨自面對失去乳房的悲傷、對未來的恐懼。太多因為乳癌而切除乳房的患者,有的失婚、有人放棄愛情,更多人從此失去自信。

 

相較於歐美國家,在台灣,乳癌患者選擇乳房重建的比率仍舊偏低,雖然並非每個病人都可以進行重建,但是病患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還有乳房重建手術這個選項,這件事情很重要。

 

另外,顯微重建手術是以重建為目的、在顯微鏡下進行的手術,魏福全醫師則是國際顯微重建手術權威,他開創腳趾移植至手指、腓骨骨皮瓣、穿通枝皮瓣等移植技術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並讓許多病人免於受到截肢命運。顯微重建手術不僅在自體移植的應用越來越廣,異體移植技術上也已經可行。

 

顯微手術主要應用在三個重要領域,其中以癌症切除後的重建為最大宗,其次是外傷造成身體部位缺損,以及慢性潰瘍、傷口癒合不全、先天性疾病等。

 

在癌症治療方面,因為顯微手術提升了重建能力,病人在癌症切除後能夠得到有效的重建,因而大幅提高頭頸部腫癌、口腔、食道癌及各種軟組織癌的可切除性。外傷治療方面,透過顯微重建手術,手指缺損者可以從腳趾移植過來重建;大腿骨或小腿骨受傷短少五、六公分,過去可能需要截肢,現在也可以用骨頭移植。

 

以手術顯微鏡接合小的血管、小的神經、淋巴及小的管狀構造,就能進行血管和神經移植,例如臂叢神經或重要神經損傷、斷裂,可以在顯微鏡下進行神經移植,細小的淋巴阻塞可以做淋巴管縫合,甚至將淋巴管縫到靜脈,就連輸精管或輸卵管結紮,也可以靠顯微手術將其重新連接起來。

 

顯微重建手術不只應用於自體移植,臨床上已有不少異體移植例子,其中最重要的是手部移植。目前手部異體移植全球約有一百三十多例,在台灣高雄長庚、台北長庚、高雄醫學大學也完成了四例、五隻手臂的異體移植。

 

異體移植第二大類是臉部移植,全球已有四十多例,宛如電影"變臉"情節,顯微重建手術在自體移植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手術完成後的功能及外觀也會越來越好,因此尚有很多繼續發展的空間。至於異體移植它雖是一個可行的方式,但要考慮免疫藥物的問題,長期使用恐會造成副作用,甚至引起腎臟衰竭或癌症,所以進行這樣的手術要有多面向周全的準備,要在利弊之間尋求平衡點。

 

台灣重建整形的部分在全世界是相當知名的,政府現在也在推動國際醫療,一個是醫美,另一個就是重建的部分,台灣是個高科技的島國,也讓國外人知道我們尖端的醫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