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館推動珊瑚冷凍保存計劃

以冷凍保存協助珊瑚保育。(海生館提供)

珊瑚冷凍保存示意圖。(海生館提供)

台灣珊瑚冷凍基因庫在海生館第二研究中心。(海生館提供)
【本報記者陳明道屏東報導】海生館推動「珊瑚大三角冷凍保存計畫」,位於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心臟地帶的「珊瑚大三角區」,不僅匯集了全球約70%以上的珊瑚物種,更為無數珍稀海洋生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棲息地。
隨著未來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全球珊瑚基因庫網絡的逐步完善,「珊瑚大三角冷凍保存計畫」將涵蓋更多重要的物種與生態熱點,科學家預期此一計畫將有效提升珊瑚生態系統的恢復,為全球海洋保育帶來具體而深遠的影響。
這個豐富多樣的生態天堂,正因氣候變遷、海洋污染、過度捕撈與棲地破壞等多重壓力下,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脅。為了挽救珍貴且脆弱的生態系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攜手全球頂尖研究團隊,啟動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珊瑚金三角冷凍保存計畫」,運用國際最尖端的冷凍保存技術,保存珊瑚的生殖細胞與遺傳物質,未來將提供重建受損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並為基因資源的保護及後續科研開展奠定基礎。
計畫核心在於打造一座國際水準的珊瑚基因冷凍庫網絡,為全球海洋生態多樣性保護與永續發展提供嶄新的保育策略。「珊瑚大三角冷凍保存計畫」更榮獲國際珊瑚礁研究平台(CORDAP)的大力支持,獲得支助研究經費約新臺幣3,000萬元。並由海生館、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聯合執行,攜手泰國、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等大三角區域國家,共同推動關鍵珊瑚物種的保存與研究。這場跨國合作不僅在冷凍保存技術上取得多項創新突破,更透過國際間的知識交流和資源共享,為全球珊瑚保育注入嶄新動能。
為強化區域內的技術應用能力,並培養在地保育人才,海生館林家興主任領導的團隊,於2025年在泰國、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陸續舉辦多場「珊瑚保育能力建構工作坊」。透過實務操作培訓與前瞻技術教育,包括低溫冷凍保存與奈米金雷射回溫技術,並輔以實驗模擬、現場操作及深入的案例討論,成功培育了一批能夠獨立掌握尖端冷凍保存技術的青年科研人才,提升亞洲珊瑚大三角區域內珊瑚保育的自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