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重大突破 及早診斷有機會延緩腦退化
【本報記者鐘翠珠台北報導】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儘管失智浪潮已迫在眉睫,但新藥的問世也讓治療露出一線曙光。今年6月,台灣首位阿茲海默症病人施打新型單株抗體藥物,標誌台灣失智治療邁入新里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近日也證實已有藥廠申請納入健保給付並啟動相關評估,最快年底有望展開討論。

▲(大合照)隨著失智症新型單株抗體藥物陸續開打,台灣失智治療正式邁向「改變病程惡化」的新時代。
別把退化當老化!認知功能退化持續6個月以上就要注意 可能是失智前的關鍵警訊
「學不會新遙控器怎麼用」、「說到一半就忘了要講什麼,又重覆說前面已說過的事」,許多家庭對這類狀況習以為常,卻忽略記憶退化可能不是正常老化,而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王培寧理事指出,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但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還會有情緒個性的轉變,甚至出現對家人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為了能及早診斷,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
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陳正生理事長指出,台灣已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突破20%。失智症盛行率也正隨人口老化迅速上升,預估將從2024年的7.99%增至2050年的11.11%,屆時全台失智人口將突破百萬人。若依照國發會推估,2050年每1.4位工作人口就需照顧1位高齡者,對家庭照護、社福支援與整體勞動結構將帶來沉重衝擊。陳正生理事長強調,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介入有助延緩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 (MCI)、輕度失智期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不僅減輕超高齡社會的照護壓力,也呼應了賴總統8年內將國人「不健康餘命」從10%降至8%的「健康台灣」願景。
為強化社會與媒體對失智症新治療的理解,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特別於7月4日舉辦媒體工作坊,公開說明失智症新藥使用條件與治療觀念,期望翻轉「失智無解」的錯誤印象,協助社會在關鍵時機做出正確行動。
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 4大類型一次看懂
不少民眾常認為失智症是單一疾病,或是和阿茲海默症畫上等號,其實是錯誤觀念。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王培寧理事表示,失智症其實是一個症候群,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占比達56.8%居冠,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病情會持續惡化,但值得慶幸的是,阿茲海默症也是目前唯一有新藥可用的病症。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指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於病人大腦中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 (Aβ) 及Tau蛋白,這類物質早在症狀出現的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就開始累積,逐步致使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表現在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引發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
輕度認知障礙 (MCI) 是失智前有機會逆轉的黃金期
不過,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其實還有一段有機會逆轉的早期階段,就是醫界所稱的「輕度認知障礙(MCI)」。王培寧理事表示,在失智症發展過程中,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MCI是關鍵的「治療黃金期」,此時雖已有記憶或認知困難,但仍能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其中每年約有10至15%會轉化為失智症,而若能在此階段即時診斷、找出病因,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穩定病情。
想用失智新藥先過「這三關」!早期診斷有望延緩病程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指出,回顧過去20年,失智症治療長期處於無藥可用的階段,只能控制症狀,卻無法改變疾病進展,直到近幾年「單株抗體藥物」獲核准上市,才讓失智症治療邁入得以「改變病程惡化」的新時代。
然而,即使被及早診斷,是否能用上新藥,還得符合層層條件。胡朝榮監事說明,患者須符合三項條件,才能進入療程:首先需透過MRI (磁振造影) 確認是否排除「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Amyloid PET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或CSF (脊髓液檢驗) 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醫病齊心爭取 遺憾仍錯過用藥黃金期
即便新藥問世,能否及時用上藥物,關鍵仍在於是否在黃金期完成診斷與介入。蔡小姐與她母親的故事,正是一個深刻而令人遺憾的提醒。早在2020年3月,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與病患家屬蔡小姐便一同投入新藥專案申請,歷經醫療評估、衛福部公文核准、國外帳號註冊等繁瑣流程,只盼能為蔡媽媽爭取到用藥的一線希望。
雖最終成功取得藥物使用許可,但就在準備啟用之際,原廠卻突然宣布暫停供應,使藥物無法實際引進台灣。隨著時間流逝,蔡媽媽的認知功能逐漸退化。如今雖已有新藥在台上市,卻因認知測驗分數未達門檻,再度錯失治療良機。蔡小姐哽咽說道:「其實三年前媽媽還有機會……我們努力了這麼久,卻在關鍵時刻錯過了。副作用不是我最怕的,我怕她再也不記得我是誰。」
胡朝榮監事坦言,這段經歷是他行醫生涯中深刻的遺憾,也更加堅定他推動「早期診斷、及時介入」的信念。他引用中風治療的核心觀念「Time is Brain」,強調失智症亦需比照辦理:「就像子宮頸癌花了三十年才能落實早期篩檢與治療,我們也應在輕度認知障礙 (MCI) 階段即刻行動,讓病程停在還能控制的位置,別讓患者一路走到失智晚期。」
單株抗體藥物問世 阿茲海默症治療進入新時代
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這些新藥皆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來延緩病程惡化,為長年無藥可用的失智治療帶來重大突破。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指出,藥物進入病人體內後,會標記出大腦中的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加以清除,就如同「清血脂」般持續作用,從源頭降低對神經細胞的傷害。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強調,新藥的可期待之處在於,不只改善臨床症狀,更能在影像上見到類澱粉蛋白明顯減少等變化,讓阿茲海默症治療從過去僅能緩解症狀,邁向針對病灶根源、扭轉病程的新階段,若能及早診斷並啟動療程,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為患者爭取時間、守住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護壓力。
在期待新藥帶來治療突破的同時,患者安全仍是首要考量。使用此類藥物時,仍須留意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尤其是與類澱粉蛋白相關的影像學異常 (ARIA)。ARIA 包括 ARIA-E (腦水腫) 與 ARIA-H (腦內微出血)。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案例的嚴重程度為輕度至中度,且多發生於治療初期。當病患出現相關副作用時,醫師將依其嚴重程度採取分級處置原則,以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指出,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為病人與家庭帶來一線希望,儘管新藥仍無法治癒失智症,但已被證實能有效且明確地延緩病程惡化。不過,他也提醒,治療成效高度仰賴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適時介入,唯有在疾病初期即治療,才能真正發揮藥物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