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潛藏癌症風險~胃幽門螺旋桿菌

2024-04-25 18:18:09 顏大堡 記者

王彥中指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記者顏大堡攝)

【本報記者顏大堡台南報導】國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為3成,原住民族高風險地區盛行率可達6成,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彥中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似,卻蘊含著致命的危險,感染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若感染造成「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腸化生」,即是根除胃幽門螺旋桿菌,仍可能往癌化發展。

王彥中表示,現代社會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所承受的壓力都很大,加上近代飲食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因此許多人都有腸胃道功能方面的問題,像上述病人有上腹痛與腹脹等表現,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胃炎或潰瘍,但是不能排除有隱藏著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發生相當常見,全世界預估約有50%的人感染過此症,在北美洲10歲以前相當罕見,但是在18~30歲的人群增加到10%,在60歲以上的人群增加到50%,而未開發的國家越容易感染且年齡也越低;而國內的研究資料指出,國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為3成,其中原住民族高風險地區盛行率可達6成,並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6倍。

王彥中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及十二指腸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有超過80%的感染者沒有症狀,而有些人因感染會導致胃粘膜發炎,約有2成患者進展成慢性胃發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打嗝、黑色糞便等症狀。若感染而未治療,未來發生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因此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應可避免病變的產生。若感染造成「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腸化生」,即是根除胃幽門螺旋桿菌,仍可能往癌化發展,仍必須定期接受胃鏡追蹤,提早發現胃癌提早治療。

王彥中說,一等親屬有胃癌家族病史者、年過50歲以上民眾、居住於胃癌發生率高地區民眾都屬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列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對象。

王彥中提醒,胃幽門螺旋桿菌為經糞、口傳染傳播,治癒後除了個人生活型態與環境衛生是造成再感染的因素外,家庭內的交互感染亦是再感染的原因之一。所以,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陰性或是已成功除菌者,仍須注意個人生活及飲食衛生,同住家庭成員亦可以考慮接受篩檢,以降低他們新感染或再感染的風險。